形意拳古籍竟然把解剖学,运动筋肉分析结合的如此经典!(内含福利)
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关注我们 关注国术
left / right
1 25
2 4
3 3
9 5
12 8
13 18
14 17
15 —
16 —
right / left
24 1
26 6
27 2
3 3
2 28
10 7
12 11
18 19
21 20
22 23
一 上肢筋
(1)伸手筋
(2)二头膊筋
(3)三稜筋
(4)僧帽筋
(5)三头膊筋
(6)屈手筋
(7)大胸筋
(8)迴前圆筋
二 躯干筋
(9)阔背筋
(10)大锯筋
(11)直腹筋
三 下肢筋
(12)大臀筋
(13)四大头股筋
(14)二头股筋
(15)二头腓肠筋
(16)屈趾筋
(17)亚基里斯氏腱筋
(18)张股鞘筋
(19)缝匠筋
(20)内转股筋
(21)直股筋
(22)前胫骨筋
(23)伸趾筋
四 头筋
(24)前头筋
(25)帽状腱膜筋
(26)眼轮匝筋
(27)口轮匝筋
(28)阔颈筋
形意武术之运动与普通运动不同。普通运动之用力,只于一平面活动,或只运动筋肉之一部,故简单明了,易于领悟。形意武术则不然,全身之关节,皆沿数运动轴以迴转,而其筋肉之收缩程度不张不弛,务使各方面筋肉同时收缩,无松缓者,方为圆满作到。故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无隙可乘,无瑕可摘也。然全身筋肉甚多,非分部言之,难期详尽,故逐次分述如左。
甲 头部
眼宜由前头筋之收缩,而扩张眼孔,然后由眼轮匝筋收缩紧张眼睑,则凝眸谛视,绝无颤动之虑。口宜由口轮匝筋收缩,向内闭锁口吻,牙则紧叩。舌用力贴著口盖,微捲向后。若此则颊部、颜面、下腭诸部之皮肤皆紧张矣。颈则由阔颈筋之收缩,扩张颈部皮面;更依项部深处后大、小直头筋之作用,及前述口部之协力,使头部挺、直帽状腱膜前后紧张;更因两肩下埀之力,延展颈部面积。
乙 胴部
肩胛宜极力下垂,更因前大锯筋之收缩上掣肋骨,以拓张胸廓。同时,大胸筋、僧帽筋前后牵引肩部,使固定不移。臀部用力下垂,下腹筋肉掣骨盘于前下方,大臀筋亦用力收缩,成外转大腿之势。肛门括约筋亦缩小肛门,使向内上方。腰部宜用方形腰筋及横隔膜收缩之力,反张脊柱下部,使上身重点落于骨盘正中线上。
丙 四肢部
(一)上肢。基部,宜用力内转二头膊筋,与三头膊筋平均收缩,俾前后相抵抗,肘向体中线扭转,前膊与上膊常成九十至一百七十度之角。并因迴前圆筋之收缩,使腕部侧立。手则由深、浅屈指筋之收缩,依次屈各指,俾拇指与食指成半圆形,并使拇指基部与小指基部极相接近,俾小指亦与他指平均用力。
(二)下肢。大腿内面之内转股筋,缝匠筋向内牵掣膝关节。大、中、小诸臀筋亦收缩,俾大腿有外转之势,四头、二头股筋亦同时收缩,俾下腿与大腿成百五十度之角,前后保持平均态度。下腿在前者,后面之二头腓肠筋与深层之比目鱼筋相伴收缩,使脚跟与下腿后面有相接近之势。在后之腿,更因二头股筋用力收缩,及屈趾筋之作用,使膝关节屈向前内方,而两脚皆宜四面向下用力,使体重平均集于两脚之中心。两脚之方向,常成四十五度,惟龙形九十度之角。后足之内踝与前足之后跟,须在一直线内。
此全身用力之大槪情形也,然各部筋肉纵横交互,关係複杂,纷纭委曲,殆有不可以言喻者。心悟神会,以尽精微,则存诸其人矣。
运动气血通贯全身使筋肉涨露之图
文章内容节选自刘奇兰之子刘殿琛于1920年所著《形意拳术抉微》。
该书将家传形意拳以系统的形式和盘托出。在当时是少有的结合解剖学,创运动筋肉、六方用力等理论解说形意拳,中西合璧。
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曾出版《形意拳术抉微》带注释版纸质书,这次赞助我们五本当福利奖品。
只需要在评论中说出你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运动发劲的理解,精彩的评论我们会通过。截止到2020年3月9日中午12:00,评论中点赞前五的武友,即可获赠本书一本。
推荐阅读
国术馆
不是某个实际的武馆
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
术德并重 文武兼修
各位武友可以扫描右侧二维码添加国术馆销售客服咨询购买武术相关用品
对不起,我们只有精品!